有这样一个八卦,如果我跟你说:“嗨,听说有个穷姐们儿,靠行骗当上假名媛,还把那些上流社会人士耍了个遍!”这种故事经历,相信没有人不会被吸引。

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安娜·索罗金行骗事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却不是这个事件的“奇观性”。而是由这个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的两部电视剧,即美剧《虚构安娜》和韩剧《安娜》,展现了其奇观性背后的深层思考。
就如今我们谈论“女性要对自己好”“要增强配得感”的概念,放在几年前,就是告诉女人们该怎么融入老钱的圈子、怎么穿衣打扮不会在真富人面前露怯。

安娜的追求可远不止于“融入圈子”,她的野心更大,她要的,是自己成为真正的“赢家”。尽管使用的是极端和犯罪的方式,结局便是收获“银手镯”一枚。
在这两部作品中,女主“安娜们”都属于“雷普利症候群”患者,即人陷入了提升身份的欲望而不断说谎,以至于最终连自己都混淆了真实与谎言,从而生活在幻想编织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然而,明明做了欺世行骗之事的安娜,为什么还会在舆论中获得一部分人认可和支持?
安娜是如何通过高段位的“配得感”运作自己的?又有着怎样的“赢家”逻辑?
安娜们是假的,上流社会就真实吗?
韩剧《安娜》有个八集的导演剪辑版,是这部剧真正的完整版,它将故事的重心放在了对性别、阶层乃至国家的讨论上,每个角色的人生,都是非常严肃的社会议题。
相较之下,Netflix花200万买下的故事原型安娜·索罗金的故事拍出的《虚构安娜》可要“爽”多了,在韩剧《安娜》里所感受到的压抑与不安,全都能在《虚构安娜》中释放出来。
#《虚构安娜》
高段位的配得感
是「利他性」?
我们经常会在女性视角的文章中看到“配得感”这个词,《虚构安娜》中的安娜·索罗金是一个真正把配得感拉满的女人。
她被捕入狱后,仍旧在强调自己是偶像、是传奇人物、是天才女商人等等。这也让我们从“个体的虚荣”延伸讨论到“上流社会内部秩序的可笑”。
安娜·索罗金之所以能在舆论中得到部分人的支持和肯定,是因为安娜基本只骗富人,骗那些对她而言有利用价值的人。她在利用名利场那些可笑的规则,去戏弄规则本身。而那些被她欺骗过的富人,为了守住面子,也只好忍气吞声,这便是安娜的制衡之道。
《虚构安娜》让我们见识到了在富人的视角下,人们如何为了满足各自的欲望实施手段。在安娜·索罗金把他们当作门票时,他们也视安娜为一个通道,或者说,安娜对他们而言,亦是有利可图的对象。
正如现在做自媒体的套路第一步基本都是“立人设”,此外,你所输出的内容还要具备“利他性”,这些都是为了降低你内容的“三秒跳出率”。
很显然,安娜·索罗金就是立人设的一把好手,她向整个纽约曼哈顿的上流大咖们展示了自身的利他性,所以人们总会为她驻足停留。
#
女性还在被「利己羞耻」束缚吗?
《虚构安娜》有中一个很精彩的角色,因怀孕而遭遇职场歧视的记者Vivian,她的主线是收集安娜的资料并报道安娜。
起初,安娜再三拒绝Vivian的采访,经过三番五次地拉扯,最终安娜提出,她需要的不是对方在探监的同时问她几个问题,完成一个有如都市奇观的采访。安娜要求Vivian为她准备一场上得了台面的媒体采访,有专车接送,一对一,在一个能保证隐私的房间当中。
看似是安娜身陷囹圄也要当定“strong姐”,但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利他性”,安娜同样看见了Vivian眼里的欲望。
Vivian不为金钱、不为权力,这名女记者迫切地想要通过安娜的采访以此证明自己在职场中的价值。
就像安娜的姐们儿对Vivian说:“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利益,你想从安娜身上获取利益,就别冠冕堂皇地打着女性和社会的旗号”。
的确,女性总是被期望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难道女性不能坦言自己世俗的渴望吗?我要权利,我希望更多人关注我,我想挣钱,这很可耻吗?
当然不。
所以《虚构安娜》中的这段对话,太令人醍醐灌顶了。
于是Vivian和安娜两个女人约定好——这一次,你写你的新闻稿,我在无数镁光灯前闪耀,让我们成就彼此,声名大噪。